專題文章

大自然反撲-海嘯力量多可怕?

79
次閱讀

【專題報導】地震引發海嘯:威脅、教訓與防災之道

🌍 地震與海嘯:海底的巨浪殺機
海嘯(Tsunami)是一種由海底劇烈位移引起的大規模海浪,與一般風浪不同,海嘯波長極長、速度極快,可在幾分鐘內穿越整個大洋,並在靠近陸地時迅速增高,造成毀滅性破壞。
最常見的海嘯成因是海底地震。當地殼板塊突然斷裂、抬升或下陷,會使整個海床瞬間位移,激起大量海水波動,這種能量轉換產生的波浪,即為海嘯。

32448413.jpg

📌 近期案例:2025年俄羅斯堪察加強震引發海嘯
2025年7月30日,俄羅斯東部堪察加半島外海發生強震,震央位於千島海溝附近,是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活躍地區。
地震規模:初估為芮氏8.6至8.8級,是近年最強之一
震源深度:約18公里,屬於淺層地震
海嘯警報:隨後立即發布太平洋全域海嘯警報,包括日本、夏威夷、美國西岸、台灣、菲律賓等地
hq720.jpg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📚 學理解析:為什麼地震會引起海嘯?
海嘯主要來自於以下幾種地質活動:
1. 海底斷層斷裂(最常見):板塊邊界擠壓,釋放能量導致海床上升或下降。
2. 火山爆發或山體滑坡:大量地質物質落入海中,驟然推動海水。
3. 隕石撞擊(極少數):高能撞擊引發大規模水位變動。
而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的地震發生在「板塊俯衝帶」——太平洋板塊正以每年數公分的速度沉入歐亞板塊之下,這種壓力長年累積,一旦釋放,就可能導致劇烈地震與海嘯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467398590_9541178962563987_187340212846816153_n.png

🛡️ 如何防範海嘯?從預警到行動
1. 監測系統與預警
現代科技已能透過**地震監測儀、潮位計、深海壓力感應器(如DART系統)**偵測是否出現海嘯徵兆。世界各國(特別是日本、美國、印尼、智利)皆建立完善的海嘯預警系統。
例如此次俄羅斯地震後,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(PTWC)在地震後數分鐘內即發布海嘯觀測與預警,有效讓沿岸居民提早撤離。
2. 個人與社區防災建議
防災原則 具體作法
接收警報 開啟手機簡訊警報、收音機、電視或政府App
立刻疏散 覺得劇烈地震後,勿等待警報,立即往高處移動(至少高於海平面10公尺以上)
避開低地與港口 海嘯波可強烈回流,切勿逗留觀浪
家庭防災包 預備水、食物、手電筒、急救包、口哨、重要文件
參加演練 學校與社區定期舉辦海嘯疏散演練(如日本「311紀念日」)
3. 政府層級的建設
• 海嘯避難塔與高地避難所
• 沿海建築管制與綠帶設計(如防潮林)
• 加強沿岸的警報喇叭與緊急照明系統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297702e8aa285848855481596e52d99.jpg

🧠 海嘯教訓:面對自然,不可掉以輕心
過去歷史不乏悲劇:
• 2004年南亞大海嘯:印尼外海地震引發30公尺巨浪,奪走22萬人性命
•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與海嘯:日本東北地區遭14公尺海嘯侵襲,導致福島核災,死亡與失蹤人數超過2萬
本次俄羅斯堪察加強震雖規模驚人,所幸各國預警及時,傷亡控制得當,成為一場「成功防災案例」。然而,這也再次提醒我們,海嘯雖難預測,但可防可避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🔚 結語~
地震與海嘯雖是自然現象,但只要事前有準備、事中能應變,便能大幅降低災害的影響。
面對地球深處的力量,人類需要的是謙卑、科學與行動力。

大自然反撲-海嘯力量多可怕?